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唯一战胜国 > 第390章:迅猛的民生发展

第390章:迅猛的民生发展(第3 / 5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虽然帝国曾下调过一次储蓄利率,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储蓄利率依旧较高,储户存个十块钱进去,明年就会变成十一块钱。

帝国连年在教育和医疗的基础建设都是十分慷慨的,统一之后已经建设了七年了,全国各地的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都很完备了,在这方面的支出已经不用再投入那么多资金了。

而且教育部的资产发展速度不错,教育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力更生。

在1925年,帝国在透支消费上的发展模式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,但也有一个问题暴露了出来。

那就是中国的国民大多都有储蓄的习惯,也就是将钱放在银行里不去消费。

因为目前帝国绝大部分国民都还没有汽车,同时还有一批国民没有新房子,因此内部消费还能上得去。

那些具备营利姓的工程,全部都交给民间资本去建设。

由于大批的工程建设,以及繁荣起来的内需支撑,加上帝国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,使得帝国的财政收入猛增到了500亿亚元。

如此高的税收,相比欠银行和国民的钱来说还是很少,不过这些欠下的钱并非是一口气就要全部还掉。

而且帝国财政有华东集团的支撑,曰子还算过得不错的。

不过华东集团的曰子过得却不是那么好,最少对夏钧来说是如此,华东集团年年抽调大量资金给政斧使用,使得很多方面都必须要夏钧动用兑换平台来支撑。

但问题是,以后上不去怎么办?

帝国一群经济学家分析道:“按照理论上来说,目前帝国国民没有教育、医疗上的负担,应该是能够放手去消费才对。”

确实理论上是这样的,以帝国当前的福利程度,国民在消费上是没有后顾之忧的。

为此,针对这些储户为什么不把钱拿出来消费的问题,帝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。

分析结果很快就出来了,结果归结于储蓄利率的问题。

不过华东集团盈利不断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,由于很多领域都是垄断经营,平均利润达到了35%。

华东集团的生产又占据了60%的国民经济总量,又有大量产品出口,这使得华东集团的盈利年年都被政斧税收还要高。

此时帝国政斧基本上过了需要靠自己出资建设的阶段,因此华东集团对帝国的财政支援开始减少到正常数额。

1925年,华东集团的盈利也大大增加,资产增长达到了近千亿亚元,上缴帝国财政部的金额为200亿亚元,自身保留了大部分金额作为发展所需,夏钧那边的压力则大大减轻。

就算是200亿亚元,如果平均分给每个国民,一个人能拿到40元,足够为帝国分担医疗和教育上的支出了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