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唯一战胜国 > 第两百二十七章:保护大熊猫

第两百二十七章:保护大熊猫(第2 / 4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不幸的是苏琳只活了一年,后被做成标本永久陈列。苏琳的出现,使大熊猫从博物馆走进大众,她不仅珍稀,而且尤其可爱,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的动物明星。各西方大国竟相到中国捕捉大熊猫,从1936年到1941年,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,成都的教会学校华西大学在其中“帮了大忙”。在大熊猫产区呆了20年,有“熊猫王”之称的英国人丹吉尔?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之间,就收购了9只活的大熊猫,并把其中6只带到了英国。

二战期间,伦敦动物园的大熊猫“明”在德机的轰炸下表现镇定,玩耍自如,成为伦敦市民心目中的战时英雄。在战争最严酷的时候,报纸仍然在报道明的生活。明1944年底去世,泰晤士报刊登的讣告称:“她可以死而无憾,因为她给千百人带来了快乐”。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12月,英国人又通过外交途径,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队伍,到汶川进行大搜捕,终于捕获到一只大熊猫送到英国。像中国的许多事物一样,熊猫在国外大出风头以后,在中国的地位迅速攀升。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,政斧开始限制外国人的捕猎活动。也许正因为如此,大熊猫才得以幸存。

夏钧作为穿越者,自然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。

西方人随意猎捕大熊猫,这简直是中国的耻辱。

因此在四川纳入华东政斧管辖之后,夏钧马上让人成立了大熊猫保护区,由于夏钧不太了解当前大熊猫的叫法,因此直接称之为大熊猫,因而下面也开始把猫熊叫成熊猫。

几个中国学生很好学,他们学习起来非常刻苦,这是当前中国学生身上能够普遍看到的学习风气。

不仅这些学生学习起来刻苦,就是工地上的那些没有文化的工人,他们也在可苦的学习文化。

这也是让威廉最为感觉到震惊的地方,此时整个中国都沉浸在这种学习热潮之中,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整体水平正在快速提升。

在工程开工前,生态保护局的人又来检查了一番,这才同意开工。

生态保护局是一个成立很多年的部门,并且制定了诸多的生态保护措施,近期生态保护局又在四川划了一大片生态保护区,主要用于保护大熊猫。

就像是后世鲁迅的错别字都能成为正确的字一样,夏钧叫错了熊猫的名字,同样能成为主流的叫法。

大熊猫保护区很大,各地大熊猫保护区面积加起来,足足有近三万平方公里,涵盖了许多居住区。

这些居住区内的人口都将迁移出去,同时在保护区内将大量种植竹子等植物,以在山区下面营造出一个适合大熊猫居住的环境。

由于人口的增长,所以大熊猫的生存区域开始缩减,山区下面本身也是大熊猫生存的区域。

熊猫在这个年代不叫熊猫,而是叫猫熊,或者叫竹熊,还是一个世界所不知道的野生动物品种。

虽然有西方人把熊猫带回去,但由于路上死了,结果人们不相信有这种动物,认为是作假。

在戴维神甫发现大熊猫的67年之后,捕获活大熊猫的梦想终于被一位顽强的美国女人实现了。1936年,35岁的纽约女服装设计师露丝?哈克利斯新婚,丈夫威廉?哈克利斯是一个狂热的探险家,结婚后两周就奔赴中国寻找大熊猫。然而威廉还未到达大熊猫产区便病死在上海。露丝当初要求和丈夫同行,被丈夫认为是累赘而遭到拒绝,现在她决心完成丈夫的遗志,在丈夫去世的两个月的1936年4月启程前往中国。露丝的探险队仅有两个人——她和25岁的美籍贯华人杨昆廷。杨的哥哥曾经参加过罗斯福的儿子的中国探险队。他们从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达成都,然后进入汶川,在深山老林里寻觅大熊猫的踪迹,设置猎捕的陷阱。11月9曰,当他们来到一片大雪覆盖的竹林时(专家考证为汶川县草坡乡),听到一个枯树洞里传出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。当杨廷昆从树洞里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,递到已经冻得麻木的露丝怀里时,她简直难以相信,这就是西方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大熊猫[***]!露丝以为这只不到3磅的小家伙是雌姓(后来证明是雄姓),便用杨廷昆妻子的名字给她取名“苏琳”。幸运的露丝知道她得到的东西是何等的宝贵,带着苏琳迅速返回成都,随即乘飞机到上海。但在出境时遇到了麻烦。

尽管西方人已寻求大熊猫半个多世纪,并且知道它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,但直到那时,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还几乎为零。猎人可以任意捕猎这种“熊”,政斧也没有任何保护的规定和措施。露丝的麻烦并不在于她捕获了大熊猫,而是进入中国内地的手续不全,因此不能离境。最后她采取行贿的办法登上了到美国的轮船,她把苏琳装在一个大柳条筐里,在海关登记表上写上“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”便混出了海关。

露丝带着苏琳还在太平洋上航行,越洋电报早已把消息传遍了美国。轮船在旧金山码头靠岸时,正是圣诞节的前一天,惊喜万分的美国人在码头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,他们为珍贵的客人安排了最豪华的套房,召开隆重的欢迎晚会。苏琳被送到许多大城市展出,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。曾经为寻找大熊猫到过中国的罗斯福的儿子西奥多见到苏琳时,十分动情地说,“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,我宁愿用我的儿子来代替。”经过激烈的竞争,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得到了苏琳。人们像潮水似的涌向这里,最多的一天达4万人,超过了该动物园的最高记录。苏琳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的新闻,商人们争先恐后的赶制大熊猫形象的产品,时髦女郎身着大熊猫图案的泳装招摇过市,甚至一种鸡尾酒也以大熊猫为名。露丝和苏琳的故事成为畅销书,并搬上了银幕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